近日,作家千夫长携新作《从江六记》做客“开卷广州”,与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黎相宜盛多网,广州金融学院教授聂莉,围绕“真诚的写作比真实重要”主题展开对话。
活动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与广州图书馆共同承办。
据了解,贵州黔东南地区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那里聚居着苗、侗、瑶等多个民族,保留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原生态生活方式。《从江六记》是作家千夫长两次亲历黔东南的从江县民族村寨,进行长时间田野调查完成的非虚构长篇文学作品。
他以白描的文学手法,口述历史的记录方式,全景式的视角盛多网,记叙了从江县占里、高华、加榜、小黄、岜沙、丙妹六个村寨里,世代生活于此的苗、侗、瑶三个民族的历史脉络、自然地理、民俗事象、风物传说与人文风情等,真诚地记录了黔东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生活。
千夫长表示,“文学叙事真诚比真实更重要”是他的创作信条。他之所以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以最朴实的白描手法对少数民族现状进行如实记录,是在做不露声色的文学表达,希望将文本交由阅读者自己判断。除了写书,他还拍下了38条视频、1000余张照片,“非虚构的灵魂是真诚,而不是浅表的真实。因为它是文学的,文学叙事的真诚必须符合天道人心”。他说。
江冰认为,《从江六记》的出现,恰好是对少数民族生活记录的一个补充,在文献、文学、社会学等方面具有多种价值。“千夫长眼见为实地探寻采访,大山风物与典籍史料交相辉映相互印证,让我们如临其境,窥探千百年来大山民族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精神的奥秘。”
江冰介绍,“叙述”“神秘”“思索”是这部作品的三个关键词,作者没有遗落现场的那些有趣细节,并于细节中探寻远古遗风,这让他的叙述有趣又耐人寻味,“他拥有三种语感:现在进行时、心理活动、俯瞰式点评,交叉互动、摇曳生姿,以‘我在现场’召唤读者强烈的参与感,探寻者的少数民族身份及特殊视角,也为此作带来新的风貌”。
黎相宜表示,《从江六记》描绘贵州从江多民族生活,体现出“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质。交往体现在集市节日互惠,拉近距离,交流通过鼓楼文化、习俗借鉴及教育互鉴,促进进步,交融则体现在混居融合,铸就共同体意识。
聂莉则从文学性与真实性的并置角度探讨了非虚构写作的边界问题。她认为,千夫长《从江六记》的非虚构表达很高明,看似朴实无华,不动声色,但文学性很强,情感自然流露、故事感浑然天成,却又不失个人的立场,能给读者带来很多关于少数民族原生态生活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存留,民族传统以什么样貌保留等问题的延展思考。
聂莉还从文化经济角度,提出民族性与现代性融合的另一种可能。在她看来,少数民族或原住民族群保护、文化活化与商业化并非绝对对立,在文化的演进与发展中,市场不一定就是破坏性的力量,它可以成为创造新活力的引擎。“以尊重文化本源为前提,以社区参与利益共享为核心,以创新为手段,民族文化也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甚至反哺文化传承,都有很多非常成功的案例。”她说。
南方+记者 戴雪晴盛多网
金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